家访让他变了
2017-03-15 01:22:58 点击:
林家洪是我班的一名比较有特点的学生。他个子肥胖,刚入学那会儿每天沉默寡言,不大与周围的同学玩闹,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想怎样就怎样的不服管束的行为,学习成绩还行,但性格易怒,听不得批评,也不能吃一点亏,经常为一点小事就能发怒甚至大打出手,下手还挺重的,多次说服教育但收效甚微,让人很伤脑筋。于是,择日进行了一次家访。
与母亲交流了才深入了解到这孩子的家庭情况,父母一起经商很忙,还有个小3岁的弟弟跟在父母身边,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与他在一起,基本由亲戚帮忙带大的,平常也亲戚看管学习的,孩子小小年纪比较畏惧父亲,却完全不听母亲的话。父亲很客气的招待着,谈起孩子时还是认为小孩不大爱出声但挺聪明的,只是有点贪玩,个性有点倔强,让老师给多关照一些,母亲比较温柔,轻声细语的,言语之间也很烦恼孩子的沉默、贪玩和桀骜不逊,一脸的无奈,孩子在旁边一直不言语,只是谈到他是很有点不屑一顾的样子。我眼见着孩子的脸色黯淡,于是先谈起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挺不错的,但完全有能力更好,更出色,谈到他的一些进步表现如:还挺愿意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劳动能力很突出等等,这样孩子有点惊讶之外还有点不好意思,父母听着也露出些高兴的模样,接着,我再从孩子的未来学习和长远发展上谈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帮助,应尽量抽出时间来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,多点关心和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想法,以及老师的个人意见和建议,老师认为只要他能早日积极融入集体,学会善待他人,学会正确表达情绪,学习上再接再厉,肯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,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优秀学生。到我回家之前,小孩一直没有离开,甚至还和父母一起与我道了别。母亲送别时又和我单独谈了一会儿,希望老师多多帮忙,我则答应后又再次强烈希望父母能多给孩子一点爱和关心。母亲也点头允诺了。自此家访结束。
后来的课上,我有意多次点他发言,肯定他的进步表现,课外多与他谈心,告诉他怎样做更合适,引导他学会与他人相处。再后来又进行两次的家访,如今这孩子还真是变化不小,性格开朗了不少,上课纪律好了很多,学习积极的很,也爱表现了,成绩当然进步了很多,当然动手现象也几乎不见了。(真的很开心,也很有些成就感呢!)
总结:
1、要想达到家访的目的必须精心设计家方案,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。尤其在方法和目的上多下工夫。比如,事先想好几条学生的优点,并要有具体的事实。让家长听了高兴,学生听了感激,为以后的教育铺平道路。
2、师生间,与家长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关系,必须建立在互相尊重、互相信任的基础上。
3、通过家访必须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,挖掘他们的潜力,从而把潜力释放出来。为了能做到这一点,首先应争取家长的配合。因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和基地,学生的性格和习惯的形成,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家庭,特别是父母的影响。而且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,学习,交友情况,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通过父母这个渠道。
4、通过一次家访不可能就解决了学生的上课问题和一切毛病,这只是和学生建立的一种和谐的关系,是今后进一步教育帮助学生的契机和良好的开端。
感想:
事实上即使现代通信再发达,电话、电脑及网络再普及,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,因为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,需要面对面、心对心地密切相连。而家访是增进老师与家长沟通,促进两者建立和睦的情感和良好的教育伙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,学生的许多校外表现及家庭背景是难以一目了然的,而教育对象的“第一手资料”则需要借助家访直接渠道获得,通过家访,老师们也更好地了解了孩子,以及孩子在家的情况,同时通过家访也消除了误解,取得了相互理解、信任。从而寻求更加恰当的、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。家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。所以,要争取家长的了解到这一点,并从生活中发掘他们的点滴优点,加以扩大,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下茁壮成长。